• 96336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关于我们 > 农信介绍 > 企业文化

风雨历尽见彩虹

文章作者:系统管理员文章发布时间:2015年08月17日

  一 一个老农信人的追忆

  1978年深冬的一天,正在福鼎参加地区通讯报道会议的我突然接到凤都公社的紧急通知:速回古田参加信用社招工体检。就这样,我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一员,一开始我不知道信用社是什么样的金融单位。进入信用社这个大家庭后,凭着会耍几下笔杆子的优势,我暂时被借调到县人行农金股写材料,跟随着领导跑遍了全县网点,也就慢慢对信用社的基本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。

  那时,古田县信用社大都没有自己的营业用房和职工宿舍,只能寄于农行篱下。1978年全县各项存款仅386万元,各项贷款累放则只有244.7万元,年末余额84.7万元,固定资产不足10万元,全县职工73人。那时,全县216个信用站,存款超万元的可谓廖廖无几,却有15个站存款为零。其中3个超万元的信用站自然出尽了风头,大会表扬,年终颁奖,频频出席于省地县金融系统先进经验交流会。那时,由于信用社地位低下,男员工找对象都成了老大难,女员工则大多找农行的干部。

  农信社的“咸鱼翻身”,得益于1984年后的改革,古田县成立了实行自负盈亏,独立核算的县联社。当年全县各项存款突破千万元大关,达到1125.5万元,万元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再也不是稀罕之物了;各项贷款年末余额达到787.7万元,对农业生产、乡镇企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。员工福利和工资,也在此时上了一个新台阶。以我为例:从1978年入社时拿着26元工资,虽经几次调资后达到37元,直到1984年才一口气猛增到62元。一直被人们期待的奖金也开始实施,虽然每月只有区区5元,但还是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。

  农村信用社此时虽然在行政管理方面还隶属农行,但在经营管理上已有了较大的独立自主权,职工队伍逐渐扩大,经营成果逐年提高。1985年,古田县农信社首次实现社社盈余,净盈余达23.3万元。1991年和1992年是盈余最多的年份,分别盈余92.95万元和96.73万元。此时农信社真可谓财大气粗,基层信用社纷纷购地建房,联社大楼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建,同时还购置了职工宿舍。此后几年,我县农信社业务迅猛发展,直到与农行脱勾前,我县农信社的各项业务都在稳中有升地持续增长。

  1996的10月,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重大改革,与农行脱离了行政隶属关系。信合人迸发出更大的工作激情。脱勾时,全县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只有8590.13万元,各项贷款余额6018.46万元,非正常贷款605.25万元,占比为10.1%。像历史上任何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一样,信合人虽然为改革而欢呼呐喊,但也像一个需要呵护的孩子骤然失去父母庇佑般惶惶不安。危机感时时撞击着信合人的敏感神经,令人不敢疏忽,不敢自满……信合人凭着执著的开拓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,齐心协力,为开拓业务出谋献策。年后,各项存款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跃居全区之首。为重塑农村信用社形象,我县农信社通过各种宣传、踩街等活动,大大提高了知名度,为进一步拓展业务奠定了基础。

  质变来自于2005年的盛夏,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宣告成立,形成了“小法人,大系统”的体制优势,各县市农信社终于有了自己的“家”,为农村信用社增创新优势、实现新跨越开辟了广阔新天地。天道酬勤,经过十年奋斗,农信事业如日中天,其知名度和各项业务、人员素质可与专业银行相媲美,随着电子银行产品的不断推出,业务不断发展创新,员工的福利待遇与社会地位不断提高。

  作为一个农信老员工,亲眼目睹古田农信社的十年巨变:2015年6月末,资产总额达40.25亿元;各项存款余额32.39亿元,市场占有率29.57%,位居全县金融机构第一;各项贷款余额达24.88亿元,市场占有率29.86%,位居全县金融机构第一;不良贷款余额1178.19万元,不良占比为0.47%,资产质量居全省农信社系统前列;实现各项业务收入1.57亿元,实现盈余5325.21万元,盈余水平进一步提升;实现考核利润考核利润7023.79万元,人均考核利润30.65万元。作为一个从事信合工作30多年的老信合人,目睹农村信用社坎坷艰难的发展历程,从小到大,从无到有,逐渐发展成为屹立于金融界的巨人,我由衷地为她自豪。农村信用社,我爱你,爱你的补实无华,爱你的自强不息,爱你扎根农村广袤的大地,为农村经济繁荣、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默默无闻地贡献……我坚信,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!”将是你今后发展的最佳写照!